陽江高新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三年攻堅行動計劃(2017—2019年)
陽江高新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三年攻堅行動計劃(2017—2019年)
為全面加快推進我區國家森林城市建設,根據《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》《陽江高新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》《陽江高新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宣傳工作方案》和《陽江高新區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》,特制定本計劃。
一、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
(一)總體要求
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市“以海興市、綠色發展,決勝全面小康、建設富美陽江”戰略部署,嚴格實施《陽江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》,按照“一核三星、兩屏兩網、多園多點”的總體規劃布局,全面加快推進我區國家森林城市建設,確保我區如期完成市下達的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目標任務。
(二)主要目標
通過實施三年行動計劃,努力完成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基礎性工作,深入推進各項工程建設,提升城市森林品質,擴大城區綠地面積,重視城市近郊森林質量提升,加快推進森林村莊建設,全面提升城鄉綠化一體化水平,培育生態文化,豐富文化內涵,到2019年底,各項建設指標達到或超過國家森林城市標準要求。
二、主題行動
圍繞順利完成國家森林城市驗收各項考核指標,深入開展六大主題行動,形成強大聲勢和強勁動力,著力推動創森各項工作落到實處,取得實效。
(一)森林提質行動
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增加森林面積,見縫插綠,使適宜綠化的地方都綠起來,確保全區年均新造林(綠化)面積占區域面積的0.5%以上。大力開展森林進城工程,強化防護綠地、附屬綠地的規劃與建設、推廣立體綠化新模式。實施森林精準經營與提質工程,擴大森林覆蓋面,改善森林結構。同時,深化特色經濟林、用材林和林下經濟產業建設。保護與修復濕地生態系統,開展森林防火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林政資源管理“三個一”工程,有力提升森林質量和功能。
(二)生態綠廊行動
在區域范圍內高速公路、鐵路、省道、縣鄉道路兩側,建成近自然的、以鄉土綠化植物為主、層次分明、景觀優美、防護功能完備的道路景觀林網。在區域范圍內的河、海、庫等水體沿岸,在不影響排洪安全的前提下,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綠化模式,形成我區特有的水源保護林和風景帶。依托城市周邊的荒山荒地、礦區廢棄地、不宜耕種地等閑置土地,建設環城片林。綠廊植被最大限度的保護、合理利用現有的本土、自然和人工植被,維護區域內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。強化生態綠廊的生態連通性,有效實現生態隔離與連通功能,筑牢區域生態屏障。
(三)森林家園行動
將森林科學合理地融入城鄉空間,積極推進森林進單位、進學校、進廠區、進居民區,在全區開展森林示范園區創建活動。充分發揮城市森林的生態和經濟功能,增強居民對森林城市建設的獲得感。積極推進各類公園、綠地免費向居民開放,建設遍及城鄉的綠道網絡和生態服務設施,方便居民進入森林、享用森林。
(四)綠美鄉村行動
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大力開展鄉村綠化美化工程。全面加強原生植被、自然景觀、古樹名木、小微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;大力弘揚鄉村生態文化,努力保持鄉村原始風貌,真正留住鄉情、記住鄉愁。注重抓好四旁植樹、村屯綠化、庭院美化等身邊增綠行動,著力打造生態鄉村,提升生態宜居水平。打造一批森林村莊和森林人家,加快發展生態旅游、森林康養等綠色產業,推動產業興旺,增加農民收入,引領鄉村振興。
(五)生態文化行動
充分發揮城市森林的生態文化傳播功能,提高居民生態文明意識。依托各類生態資源,推廣生態科普教育、科普教育,設立參與式、體驗式、互動式的生態課堂。加強古樹名木保護,配合做好市樹市花評選和推廣應用,積極探索“互聯網+”義務植樹新模式,大力開展綠地認種認養,利用植樹節、森林日、濕地日、荒漠化日、愛鳥日等生態節慶日,積極開展生態主題宣傳教育活動。
三、重點任務
為確保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目標如期實現,根據《陽江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》和《陽江高新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》要求,2017年至2019年底需要完成以下四大體系建設任務(詳見附件):
(一)森林生態體系建設
1. 新區綠化美化。
對公園綠地圍繞海岸線景觀帶和山海生態通廊打造,保留水庫與豐富的小水系;結合居住區和產業用地布局,補充建設街旁綠地,形成高品質公園綠地體系。(責任單位:區規建局)
2. 森林示范園區建設。
在全區開展森林示范園區建設,重點加強學校、企事業單位、居民小區、工業園區等附屬綠地的改造提升,積極推廣立體綠化,增綠提質,加強管護。至2019年底,我區森林示范園區數量達到4個,其中森林示范校園1個,森林示范廠區1個,森林示范單位2個。〔責任單位:區教育局、區經發局、區規建局〕
3. 森林村莊建設。
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,深化廣東省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建設,結合省級新農村示范片、省定貧困村創建新農村示范村及全域美麗宜居鄉村建設,打造一批具有鄉土特色的鄉村公園,建設有歷史記憶與民俗特色的森林村莊,整村推進村莊綠化美化。結合一村一品發展特色林業產業。至2019年底,共建設森林村莊5個,新增綠化面積6.6hm2。〔責任單位: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〕
4 森林公園體系建設。
在全區區域范圍內,以林帶為骨架,以森林公園、濕地公園為基礎,大力發展城郊型、城鎮型森林公園,形成布局合理森林公園體系。新建的森林公園需根據各鎮(街)的區位優勢、資源稟賦以及歷史文化,形成“一鎮一特色”,保持森林旅游資源具有的獨特性,至2019年底,新建森林公園2 處。〔責任單位: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〕
5. 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。
科學開展沿海灘涂紅樹林、沿海基干林帶和沿海縱深防護林建設,加強近海與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的修復和保護,構建防災減災功能與景觀效果相結合的沿海防護林生態安全體系。至2019年底,紅樹林保護與恢復面積80hm2,人工造林20hm2,基干林帶修復更新10hm2,封山育林30hm2。〔責任單位: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〕
6. 道路綠化美化。
道路綠化美化建設范圍涵蓋區域范圍內高速公路、鐵路、省道、縣鄉道路。除兩側綠化防護帶之外,還包括沿線附屬設施(服務區、停車區、管理所、養護工區、收費站等),通道邊坡及路側隔離柵以內區域(含邊坡、土路肩、護坡道、隔離柵及內側綠化帶),中央分隔帶等。在尚未達標路段實施綠化美化工程,對綠化斷檔路段補植增綠,提升改造部分路段生態景觀帶質量,優化綠化樹種配置,在全區范圍內建成近自然的、以鄉土綠化植物為主、層次分明、景觀優美、防護功能完備的道路景觀林網。至2019年底,新建道路綠化美化面積53.4hm2,全區道路林木綠化率達90.5%以上。〔責任單位:區規建局〕
7. 水岸綠化美化。
水岸綠化美化建設范圍涵蓋全區區域范圍內的河、庫、塘等水系沿岸宜林地段,包括河、庫兩岸第一重山脊線以內、防洪線和堤壩以外,在平原地形包括防洪線和堤壩外側延伸1km范圍。在不影響排洪安全的前提下,采取近自然的水岸綠化模式,形成我區特有的水源保護林和風景帶。〔責任單位: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、區規建局〕
8. 野生動植物保護。
建立保護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的監控監測的視頻和科技手段,建立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視頻監控點,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管理的水平與能力。〔責任單位: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〕
9. 保護與修復濕地生態系統。
積極推進河長制,嚴格保護濕地生態紅線,建立濕地生態保護和管理體系,保持和維護濕地的自然狀態,嚴控對天然河流、濕地的侵擾,加強紅樹林保護,開展退耕還濕、退養還灘。〔責任單位: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〕
(二)森林產業體系建設
1. 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。
通過森林村莊建設,加強古村落的保護,注重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,補齊農村在生態文化建設方面的短板。山區型村莊應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,弘揚森林文化,保護好古樹名木;平原型村莊應加強對濕地資源的保護,弘揚濕地文化、漠陽文化,保護好房前屋后的風水林;沿海型村莊應加強對海洋資源的保護。通過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,讓農村“看得見青山綠水,記得住鄉愁”,構建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的森林村莊。〔責任單位:區文體局、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〕
2. 古樹名木保護。
通過建立健全古樹名木檔案,加強古樹名木養護管理,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宣傳等方式,全面提高古樹名木的保護水平,使古樹名木保護率穩定在100%。〔責任單位: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〕
3. 綠地認建認養。
制定陽江高新區城市綠地認養相關管理辦法,鼓勵社會各界以投資、捐資、認建、認養等多種形式參與城市綠化建設和養護管理,依靠社會力量和資金鞏固綠化成果,促進生態文化保護。〔責任單位: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〕
4. 森林自然教育。
依托森林公園、濕地公園、郊野公園等地設置公益性質的森林教育基地,鼓勵社會團體、公益組織開展森林教育學習,為中小學生開展如植物認知、“森林課堂”“森林營地”“森林學校”等自然教育活動。培養青少年對自然生態的興趣,樹立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的意識。〔責任單位: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、區文體局〕
5. 森林城市宣傳。
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“創森”主題宣傳活動,充分利用多方資源,多渠道、全方位、高頻次地宣傳陽江高新區森林城市建設目標、建設內容、建設進展以及階段性取得的建設成果,普及“創森”知識,傳播生態文化,弘揚生態文明,提高全社會對“創森”工作的知曉度、支持度和參與度,形成共創、共建、共享的良好“創森”氛圍,不斷擴大“創森”影響力。至2019年底,公眾對“創森”的支持率和滿意度達到90%以上。〔責任單位:區黨政辦、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〕
6. 生態標識系統建設。
開展國家森林城市生態標識系統建設工作,全面提升生態標識在傳播生態理念、發揮生態功能、完善生態服務等方面的功能,切實增強森林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惠民水平,促進“大地植綠、心中播綠、全民享綠”目標的實現。〔責任單位: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〕
(三)森林支撐體系建設
1. 森林防火體系建設。
進一步提升森林防火預警監測能力和應急撲救能力,構建完備的防火通信系統和防火指揮系統,建立健全防火機構和制度,提高森林消防裝備、防火物資儲備和森林撲火隊伍水平,逐步建立森林防火的長效機制,實現撲火隊伍專業化、撲火工具機械化、火災防控現代化、管理工作規范化、隊伍建設專業化、撲救工作科學化。至2019年底,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森林防火體系,林火管理水平顯著提升,全區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.2‰以內。〔責任單位: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〕
2. 林政資源管理。
加強林政資源管理,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,堅決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;加大資源管理專項督查力度,嚴格執行采伐限額管理和憑證采伐制度,嚴守生態保護紅線,確保全區森林資源穩定持續增長;開展野生動物救護工作,顯著提升野生動物保護能力;深化林權制度配套改革,嚴格規范林權流轉行為,林權證發放率達95%以上;完善森林資源監管,加強林業法治建設,強化林業執法隊伍能力建設,增強執法人員能力和水平,確保全區森林采伐總量控制在年采伐限額以內,各種建設使用林地審核率達100%,全區涉林案件查處率保持在98%以上,無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案件發生。〔責任單位: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〕
3. 智慧林業建設。
加快推進云計算、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林業業務深度融合,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,提高林業資源生態保護能力,推動林業建設轉型升級,進一步推進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。在“互聯網+”綠色生態方面,積極納入智慧林業資源監管系統,啟動智慧林業野生動植物保護和重點工程監管工程。在“互聯網+”益民服務方面,積極納入智慧林業信息服務平臺,開展智慧生態旅游,拓展林業智慧商務,試點林業智慧社區。〔責任單位:區社會事務管理局〕
三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強領導,狠抓落實
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三年攻堅行動,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謀劃和組織推動,要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列入重要議事日程,納入綜合考核指標,成立由主要負責人掛帥的工作機構,健全管理機制,落實相關政策,層層簽訂責任狀,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。各級、各部門要根據本行動計劃制定相應的工作實施方案,進一步細化實化工作目標任務,并報市創森辦備案。要積極做好創森相關的文件、圖片、數據等檔案資料的收集、保存、整理和上報,及時上報創森動態信息和進展情況,按時提交創森工作半年和年度總結。
(二)明確分工,落實責任
各牽頭部門要承擔牽頭責任,積極做好統籌協調,科學調度管理,督促指導相關責任單位完成目標任務;各責任單位要承擔建設主體責任,把各項目標任務落實到位。各牽頭單位、責任單位要主動向聯系督導領導匯報創森工作方案和進展情況。各相關單位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,分管領導要親自抓,確保職責明確到位,目標落實到位。涉及多個單位的任務要明確分工,密切合作,形成合力,主要責任部門要認真做好協調工作。各相關單位要對照任務分工,明確各自的責任要求,制訂相應工作方案,進一步明確工作進展期限、具體措施和責任人員,確保各項創建工作在規定時間內取得成效。
(三)強化督查,務求實效
建立工作督查制度,創建工作將列入區黨委、區管委會專項督查重點工作,建設任務納入崗位目標進行考核。采取領導聯系督查、日常督查、定期督查、專項檢查等方式,對全區各部門創建工作定期開展督查和抽查,切實加強創森攻堅行動動態監管,全面掌握創建活動開展情況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。及時進行通報督查結果,對工作成效突出的,通報表揚,交流推廣經驗;對工作落實不力、未在規定期限完成任務的,通報批評,責令完成任務。
(四)加強宣傳,提高認識
宣傳部門要加大輿論導向的力度,大力營造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良好社會輿論氛圍。各相關單位要利用新聞媒體和其他各種形式,大力宣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、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意義和要求,挖掘正面典型宣傳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攻堅行動取得的成效,提高全區人民關注森林、熱愛森林、發展森林的意識和積極參與森林城市建設的自覺性,保持較高的創森知曉率、支持率和滿意度。

粵公網安備 44174302000103號